遥想同学少年——吴大德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8350

  望着玻璃板下一张已经变黄的1966届高中毕业部分同学合照,“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压片题字,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昔日在临川县中学求学的情景,犹如电影般一幕幕重新展示在我的眼前。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对母校最眷恋、最感激的心情,写下这一篇深深铭刻在我心中的青春记忆。

  重教兴学,勤学苦读,自古以来就是誉有“才子之乡”美称的临川的传统美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尽管很多家庭吃不饱饭,但崇尚读书的临川人还是勒紧裤带,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学读书。那时的临川县中学,刚刚创办不久,教学条件、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为了改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提出了自力更生,劳动建校的口号。从小就吃惯苦的临川学子,在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垦荒地,创办农场,插稻种麦,养猪栽菜,挑砖建房,平整操场,勤工俭学,艰苦奋斗,硬是凭着一双双勤劳的手,不仅使临川县中学的建设初具规模,接受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而且大大改善了那六元钱一月的伙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仍然始终把教学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同学们仍然把读书当作粮食一样如饥似渴般追求。

  尽管很累,肚子很饿,不少同学因吃不饱饭得了浮肿病,但苦读和追求上进的精神仍然如炽如火。我最难忘的是那夜自习用的汽灯。现在的学生坐在灯火通明的日光灯下,恐怕会把汽车看成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可那时的汽灯却是我们夜自习、校联欢的宝贝,是照亮我们前程的灯塔。每天下午太阳刚刚落山,我们各班的值日生都会提前到校工处,等一位老校工将汽灯一盏盏点亮,然后兴高采烈地抬回来,挂在教室的中央。那可是我们一天最神圣的义务劳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点也不能马虎。白炽的汽灯光照亮了教室,“汽灯”的“吱吱”声,“沙沙”的翻书声,偶尔夹杂着同学们的小声讨论声,以及老师们到教室巡视辅导的轻轻脚步声,构成了一派紧张而又温馨的读书气氛。

   这一切的一切,汽灯看到了,它不会说话,但是它可作证,它把一个个埋头苦读的身影定格在窗户和墙壁上。直到晚上9点半下自习的悠扬钟声敲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值日生熄灭了汽灯,学校又恢复了宁静的夜晚。但少数此时仍未完成自习的学生,又拿出了自制的墨水瓶小油灯,继续挑灯苦读。因为在那一日6两大火的年代,能上中学读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倍加珍惜,对不起父母和老师。

  遥想那逝水年华,临川中学的几位老师给我终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以后灿烂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定华老校长是临川县中学的创始人,这位在解放初期当过区委书记的精干年青人,为学校制定了跨入重点中学的目标,培育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敢想、敢做、敢为。记得初三那年,黄校长亲自在6个班从400余名学生中挑选了近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了初三(1)班尖子班,该班以后又全部升级为高中,为培养拔尖人才,费尽心血,我有幸也成为该班学生。我们都立志要苦读成才,报效祖国。担任我高中班主任的卢国兴老师,年轻有为,是我们学生的偶像榜样。

   他当班主任非常注重抓好学生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非常注重抓好我们学生的教育管理,从两个方面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使我们奋斗目标明确,信仰意志坚定,学习自主性强,学习成绩和智力能力稳步发展。还有那饱经风霜的物理老师章上元,那时候虽然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关门读书,而是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章老师为配合搞好物理教学,组织学生经??狗岣欢嗖实目瓮饣疃H缃涛颐窃跹芭涫找艋跹障嘞聪啵颐钦庑┿裤矫篮梦蠢吹姆排M抟徊讲酱蒲У牡钐茫确岣涣宋颐堑目斡嗌?,又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果。最难忘的还有吴方正、万承恩、龚淑农等几位语文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培养,已经进入初三(1)班的我,虽然面临着升高中的考核,但我仍然爱玩儿时的游戏。

   一日中午,柳树下蝉声叫个不停,我利用午休之机出去捕蝉,下午到校时已经上课了,我悄悄地进入教室,向正在上语文课的老师鞠了一个躬就回到座位上,不意我隐藏在楼梯下的蝉忽然“知了、知了”地叫了起来,老师气得狠狠批了我一顿,并吟诗一首,以警示他人。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两句:“柳荫树下闻蝉声,手拿竹竿捕大蝉”。

  事隔几十年,此话仍是我们师生聚会时不可或缺的谈资笑料,但老师教诲,我终生难忘。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我爱上了写作。在我稚嫩的作文中,经常会有语文老师大段大段地眉批和评语。老师就是用这种“笔谈”的独特方式,与我们学生进行文学艺术和心灵的交流耕耘。我写的一篇描写美丽家乡的题为“静静的宜黄河”一文被作为范文展示,语文老师还亲自在全班同学面前抑扬顿挫的朗诵,那种感染的力量至今仍会使我激情澎湃。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化作满腔的爱,爱自己的职业,爱成长中的学生。

  岁月如风。中学生活虽然在岁月的风中渐行渐远,淡忘了许多。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中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今天,我之所以能在近40年的戎马生涯中,成长为我军的中高级指挥员,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完全利益于母校的精心哺育,利益于老师们的倾心培养。

  我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母校勤学苦读的求学精神,诲人不倦的办校精神,已经铸造在我的心中,并将永远激励我努力奋斗,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