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的临川一中——姜培民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9467

原临川一中教师 姜培民


  已经二十五年没回江西、没到临川一中了。据说现在临川一中变化很大,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现在哪里不是旧貌换新颜呢?可我记忆中的县一中还是那样的:抚州到上顿渡停车处、新华书店旁边,沿着一条右边是农田,左边是平房的小路往前走,先经过一个部队驻扎地,然后就是一中的白色围墙,校门是朝南的,一进校门就是一棵如盖的大树,每年春夏季节这树就会结下许多粉红色絮状的花,经常是落英满地,正对大门的是一幢用作大会堂的建筑,我在的时候已经改成了男生宿舍。进校是往右拐进去,与大会堂比肩的是行政办公室,再往北靠着宜汇渠的是二幢教工宿舍,现在的饶校长好像在那住过。接下来就是那幢非常难忘的十七教学大楼,之所以这样称呼肯定是因为有十七间教室,可对我来说,这幢二层楼建筑楼上的西南处一条走廊隔成的小屋就是我住了三年的宿舍。我的宿舍与大会堂南北相对,中间是一个不大的操场,我班一个好像叫吴菊琴的女生就在这并不显眼的操场上坚持早晚练跑,后来居然成为健将级运动员。操场东边是食堂和比较高档一些的家属宿舍,黄华昌校长等一些老教师就住在那里。家属宿舍后面还有一个荷花池,再往北又是一排教工宿舍,那里住了一批六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如我们的教研组长颜志复,还有徐象传、卢锦文老师等好几位都住在那里。我刚到的那时,一中也就这么一个规模。后来在操场的北面,十七教学楼的旁边,造起了县教研室,再往北隔过教工宿舍又造了几排一层的平房,作为教室,教室中间有宿舍,我的好友周水兰还有荣山来的胡克亮老师一家就住在这间。记忆中的县一中就是这样,在简朴中透露着一种浓郁、悠长的意味,干群间的宽容、人际间的友善、学生们的奋发,那,也许就是一种文化。 

  我是在荣山插队五年后被推荐去读了抚州师范,然后分配到县一中。能分配到县一中教书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所以我十分珍惜在一中工作的机会。现在想来,当时的一中的领导对我是十分宽容的,我那时什么都不懂,让教政治我是一窍不通,在抚州师范读书时正值打倒四人帮的前后,基本没学到什么,我是一边啃着教参一边教学,其中犯了不少现在想起还汗颜的低级错误。做班主任也仅凭着一股热情,“张牙舞爪”地对付着一批顽皮的孩童,最让我惭愧的是,我曾经为制服一个顶牛的学生,把她的书包从窗口扔了出去。这些事情如果是在今天一定会受批评,但当时的校领导大概是看到了我积极努力的心态,一年后,主管教学的杨副校长找我谈话,肯定了我的努力,让我去改做一个较好班级的班主任,平日言辞不多的黄校长也对我说“干得不错,好好干!”。得到了肯定我自尊心自信心陡增,工作逐步开始走上正轨,控班能力提高了,教学也得到了认可。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新手教师走向成熟时间也就三五年,这最初一二年的状态关系到未来的发展,真的很感谢当时的学校领导包容了我的稚嫩,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我对当好一个教师充满了自信,否则的话,一回到上海我就会改行,那么……。

  当时,只身在他乡的我的确感到孤独。刚刚分配到县一中,巧逢大批上海知青返城,看着原先在一个公社插队的同学纷纷来告别,自己最亲近的几位密友都不例外地回去了,自己越发感到形影孤单。在我最需要友情的时候,周水兰老师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外人看来,她很有些大大咧咧,但对我的关照她是十分细心的,星期天、节假日、甚至是她的爱人从矿上回来的时候,只要家里有什么好菜,她都要叫上我,有什么好电影我们抱着杨晨(周水兰老师儿子)一起去看。她和我是一个教研组,平日里从教学难题到学生问题的处理,从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到很私人的生活琐事,我们都相互交流,无话不谈。当时我还年轻又有些内向,异乡客居更使我在社交场合怯场,爱抱不平的她,关键时候还为我处理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了水兰这样的朋友,使我在县一中的几年不再孤独。因此,即使时间把我和过去相隔了二十五年,每次只要看到她或听到她的声音,一种近似亲情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因为,她是在我心灵最寂寞的时候给过我关照的人。

  回忆临川一中,我还不得不提到我的那些学生,做教师那么多年了,也教了无数届的学生,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最初的那一届,至今我还记得那些与我一起进入县一中,一起度过三年的孩子们,班长陈泉生、团支书刘剑玲、副班长李彩霞、劳动委员邹勤宜、学习委员桂小文、文艺委员高鹰群,还有刘小金、杨晓群、邓慧琴、李剑宇、范为真、李建亮……啊呀,恕我不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这是一群多么优秀的群体呀。记得我班上最多时一共有72人,第一排的范刚平每一次进出座位都是从桌肚下钻来钻去的,可以想象他那会儿才多高。虽然72个学生,可每逢上课,72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向着你,教室里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最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时我一个人教几个班,逢到测验,有时监考排不过来,我就让课代表站在讲台上做题目,我自己到别的班,偶尔回教室看一下,班级里静极了,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诚实、那么认真。这个场面实在让我感动,后来我无数次在各种场合回忆这种状况,我把它看作为一种精神,临川一中学子赤诚、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么一个初涉杏坛的教师,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念,所以,我至今能忘不了他们,透露一个小秘密,我有时会去各校友录或去GOOGEL、百度上寻找学生足迹,一旦发现就会有一种冲动,一种想祝福他们的冲动。

  光阴如梭,转眼过去了二十五年,临川一中也要举行五十周年大庆了。五十年的一中现在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是什么使一中能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地家长、学子趋之若鹜的名校呢,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几十年沉淀下的那种浓郁、悠长的特殊意味,那就是临川人民特有的一种勤奋好学,团结向上的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