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一中·托起我们心中的太阳——熊文清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10633

  2004年7月上旬,我作为江西日报的记者去母校临川一中采访,校长饶祥明告诉我,临川一中今年高考取得了江西省高考史上空前未有的特好成绩,有4项居全省第一,全省理科高考实际得分的第一、二名均在该校,1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居全省榜首。听到这一消息,我为母校感到自豪和荣耀,同时,也勾起我40年前的回忆。1964年,我是临川一中第四届高中毕业生,这届毕业生共80人,77名同学参加高考,有51人被录取本科院校,2人被录取大专学校,其中有7名同学被北大、哈军工、武大、西北工大、同济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高考录取率达68.8%,名列抚州地区第一。当年我被武汉大学录取,成为我家乡青泥镇高源村,那个小小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母校的昨天和今天能有这样的骄人成绩,绝非偶然,这是母校从建校以来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结果。回首当年,许多往事撞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奔泻而出。

  我们这届学生大多是从初一年级时跨入临川一中校门的,那时坐立在校门口的是一座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没有想到这里就是今后教我们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大课堂。当年,我们这些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胸中并无多大志向,只知道父辈说的一句话:“好好读书,多识几个字,不要像我们一样吃没有文化的苦?!彼孀旁谛H兆拥脑龀ぃ颐堑哪勘?、理想逐渐升华。学校的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一是向大学输送合格的新生;二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6年时间,我们在学校大礼堂多次听过校领导、县教育局领导、当地党政负责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全国回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的报告,这些报告在我们心中曾激起阵阵波澜,对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校长黄定华生动形象的报告,一次又一次地开启了我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扉。

  母校为了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了学习标兵,对3年操行评定均为优、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均在85分上(包括体、音、美)者,学校授予银质红旗奖章。那是1958年秋,我们刚进校不久,学校在操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第一次给胡全科、罗金庆、黄祥保、朱义魁、梁筱梅5位同学颁发了银质红旗奖章,虽时隔46年,他们的名字和形象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随后,各项学习竞赛在同学中悄然展开。高中期间,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班长姜金庆暗暗把我当成竞赛对手,每次考试他都把我的成绩记录下来。作文竞赛、数学竞赛等各项公开竞赛活动在学校展开。每逢新年来临之际,各班还开展新年墙报竞赛活动,美术骨干使出浑身解数,把墙报编绘得十分精美。在校内摆出的各班墙报,琳琅满目,如春天里盛开的鲜花争妍斗艳。

  令人不能忘怀的是母校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组织了各科课外活动小组,同学们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一科或多科活动小组;各种专题讲座,如书法讲座、科学知识讲座等,让我们如醉如痴,眼界大开。春天野外繁花似锦,校团委组织我们去温泉春游;秋天是收获季节,母校利用农忙假组织我们下乡支农。班上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锻炼培养我们各种才能的机会。有一次我所在的高二(2)班举行红岩故事会,班主任何邦国老师要我讲小说《红岩》中的片段故事。对《红岩》故事情节熟悉的我,一上场却忘了基本情节,结结巴巴,十分狼狈。事后何老师帮我总结经验教训说,讲故事关键是要掌握基本情节,其过程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讲述,千万不要照搬照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习兴趣倍增,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培养了对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且把目标和理想的培养融绘在对现实的感受和锻炼实际才能之中。

  我们在母校读书期间,正值国家3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尤其是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欢乐的岁末之夜,师生一起举行游园活动、猜灯谜、演节目、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吃新年饭等活动,是我们最难忘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了远大的理想,不管各人的理想如何,但目标都是一个,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材。

  心中有理想,更重要的是学习上有好老师,使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充分吮吸知识的奶汁,得到茁壮成长。当年我们做学生的并不了解母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和所采取的措施,但老师认真教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在写散文时,初中语文老师管仁芝教我们如何观察事物,抓住印象最深的事情,描写好细节,如东升的太阳、落日的余晖、田野中呼哧呼哧拉犁的老牛等。他讲课时声情并茂,高高的鼻梁不时冒出汗珠,突出的喉节上下不停地拉动,他的形象和话语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高中化学老师刘浩强风趣的讲课,总能引起同学们学化学的兴趣。比如,他在讲氨气时,拿出一试管氨气,沿着课桌走到同学们的面前,让我们闻闻是什么气味,然后他说:“这像不像屁的气味?”同学们一时哄堂大笑。随后,他一边作实验,一边讲这“屁”的气味是如何生成的,同学们自然记住了。

  母校老师生动和启发性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把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数学老师李盛光对一些数学题的证明总能举出多种证明方法让我们思考。他在课堂上跟我们讲过的大数学家高斯的一个故事让我至今不忘。高斯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老师要学生计算1+2+3+....+98+99+100,高斯以不出一分钟的速度报出了结果:5050。这让老师惊呆了。高斯发现,1,2,3,....98,99,100这100位自然数,顺序数与倒序数相加正好有50个101。李盛光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不要死读书。

  当年母校的老师大多是二、三十岁的未婚青年,我们亲眼目睹这些老师是如何辛勤忘我地工作的。俄语老师周锦龙的生活十分简朴随便,他很少整理自己的房间,有时煮几块萝卜来代替一餐饭,而对教学却十分严格认真。他带我们发一个音、读一个单词或一句话要反复10遍左右,直到读准为止,我见他的嘴唇经常读起泡。身体有病的物理老师章上元,把宿舍安在实验室。我们路过他的房门口时,总见他佝偻着瘦弱的身子,不停的咳嗽,不是在认真备课,就是在做实验。刘侠民老师宿舍的隔壁住着李抚生老师,李抚生老师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的样子。我是语文科代表,经常晚上去找刘老师,无论酷夏蝉声唧唧,还是寒冬白雪皑皑,总能看见刘侠民和李抚生老师窗前亮着灯光。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老师窗前的灯光》的作文,赞颂老师辛勤教育的精神。因为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此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进行讲评。正是母校这些教师的奉献,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殿堂,养成了我们学习的自觉性。清晨或傍晚,学校后花园里的树丛下石头上以及小竹园里,少不了同学在那里看书的身影。班上没有出现哪个同学迟交或缺交作业的现象。有一位同学一次元旦晚会上表演钻火圈,不小心脸被烧伤,因治伤耽误了一些课程,伤痊返校后,他主动找老师补课,并将所有的课外作业全部补齐交给老师批改。当年学校没有电灯,上晚自习用的是气灯。晚饭后,各班负责提气灯的同学总是早早来到气灯房,等候点灯师傅发亮气灯。那时学校不允许同学晚上加班读书,不少同学自备了一个小煤油灯,等晚自习结束同学们离开教室,便点上煤油灯,悄悄学习起来,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的爱校、爱读书之情,也是因融融师生之情而生的。学校把对学生的关爱过教师的行为去体现,老师把做人与教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1958年进校时,我被分在初一(2)班,班主任老师是龙雪祥。他是湖南长沙人,教我们的音乐美术。进校不久我因家贫交不起学费,父亲来到学校帮我办理辍学离校手续。龙雪祥老师得知情况后,千方百计劝说我的父亲,并帮我垫付学费,使我得以留校继续读书。否则,我的人生道路将是另一番景象。当年,学校利用助学金帮助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解决困难,使得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高中期间,我班同学黄荣辉因父亲去世,家中一切全靠母校维持,生活困苦。班主任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利用星期天带上几个同学到离学校10多公里他的家里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上了大学。

  那时母校老师班主任老师的寝室大都在他们负责的班级教室旁边,老师可以随时到班上了解情况,学生方便到老师那里反映问题。教师的寝室门是随时敞开的,我们一下课就拥到老师的房间去问这问哪。我们初一(2)班的学生是龙雪祥老师寝室里的???,我这个不懂事的学生,还翻看了龙老师的恋爱信哩!在我高二年级期间,一天上午我的肚子突然剧痛起来,到校医室吃药一下子也消除不了疼痛。这时,住在教室隔壁的班主任何邦国老师得知情况后,立即从他寝室里拿出一小粒黑色的药丸让我吞服,不久疼痛消除,我能坚持正常上课了。

  至今回忆起来,当年充溢全校的融融师生情浪还会在胸中激漾。那时,每逢新年来临之际,我们这些学生最积极最认真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为老师准备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上对老师的新年祝福,在新年的第一天送到老师手中。在母校的那些年,我没有发现哪个老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对同学训斥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兄弟姐妹关系,师生同台演出、同场参加体育竞赛这是经常的事情,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有同台演出大型歌剧《赤叶河》、周末篮球比赛、马拉松跑、新年晚会和游园活动的筹备等。在高三年级期间,李云石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他是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师。他几乎天天来班上了解同学毕业时的思想状况,和班上团组织一起过组织生活,各班支委一起开会研究支部工作。

  母校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好学上进,老师在学生的尊重中忠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毕业后,我们带着悠悠师生情怀离开母校,走遍天涯。几十年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忘不了当年老师对做人做事的教诲和对我们的关爱,并以此激励自己。这种情怀一直延续至今,二十世纪70年代我在武汉工作,母校何邦国几位老师出差到武汉,特地去看望了我。1980年初,我从武汉到南昌,当得知刘侠民老师在南昌三中,立即去看望了他,我们把多年不见的师生情融化在一顿热腾腾的饺子中。这些年来,我们许多同学还和母校的校长、老师保持着联系和来往,这就是割不断的师生情。1999年5月,母校一至八届校友自发为老校长黄定华举行了七十华诞寿庆活动,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这是当代一个时期以来在本地和周边邻里绝无仅有的事情。当年临川一中的融融师生情怀既营造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理想的火花,托起了每个学子心中的太阳。